(三流)数学家与(三流)物理学家的思考方式有什么区别?
数学家:我的目标是证明一个超漂亮的定理A,如果成功,哇……
猜测证明B引理即可,试一下,从B果然可以推出A!
他/她感到胜利在望。
要证明B,猜测证明CDE即可。试一下,从CDE果然……不行。但是加上FGHI,果然可以推出B!
要证明C,猜测……
……
……
……
ZZZZ结论可以从目前的体系中推出来!
数学家假装它还蛮有意思,开始写论文。
经过几位审稿人硬着头皮拖延审稿两年后,这篇数百页的论文终于发出来了。
摘要:我通过XX,XX,XX,XX,XX,XX……等方法证明了ZZZZ。它可能对ZZZ的证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ZZZ对ZZ的证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ZZ又对Z的证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Z的证明对Y的证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假装这很显然),ZZZZ对A的证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作者外没人这么认为……啊,其实作者也不这么认为)。
物理学家:不管对不对,先建个模。
经过一通纸笔暴算,物理学家得到了N个长为两页纸、已做过M次变量代换和W次近似的、带有50/80/150个参数的、鬼才记得住的表达式。
物理学家假装这些表达式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至少他/她一定能进行量纲分析,然后想出个解释来。
物理学家写了几个程序,拿这些表达式,变换参数,打算跑几个图出来。
大程序跑了半个月,其间他/她假装自己与程序一起,昼夜无休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推进一小步而不懈努力着。
半个月后,他/她发现程序有bug,于是又debug了一周。
程序又跑了半个月……
debug一周。
程序又跑了半个月……
debug一周。
……
……
物理学家终于跑出了一些花花绿绿的、其中每个变量都需要一大段解释以至于除他/她自己以外全组人都忘了这是什么鬼且完全不相信的图。
但这些图看上去还并不那么优美,和某个与此系统有一点点联系的实验结果对照得也不大好。物理学家无法对此满意,于是他/她修改了原始模型,新的一轮又开始了……
一年后,经过数次拒稿和数次更换审稿人,数次被要求增加新的计算结果,文章发表了。
摘要:我建立了一个XX系统的唯象模型,虽然只是一个唯象模型,它却展现出XX系统在AA,BB,CC,DD,EE,FF,GG,HH条件下,具有xswl1,xswl2,xswl3等奇特性质。这可能揭示了blahblah1,预示了blahblah2。此结果在定性上(意思是吻合得不大好)与YY系统(YY与XX系统只有某种作者才看出来的间接关系)中的II,JJ,KK实验现象相呼应。本研究于我们对LL的底层理论认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实没卵用),且有望被拓展用于MM,NN等体系(作者自己可能并不那么想拿去用,毕竟参数那么多)。此外,它在实验上还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潜能(800年后也许有一点已被忘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