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搭配的信息理论

2020-05-03 0 作者 墨冰土

前段时间,有个学妹问我该怎么搭配服装。作为一个常年宅在实验室,几乎从不逛街,很少买衣服的人,有点受宠若惊。为了证明我确实很少买衣服,就自黑一把吧:

因为家离城市太远,过去的很多年里,每天只有两趟去城里的汽车,买东西非常不方便,所以大学以前很少有机会去商场培养基本审美,又没什么女性朋友拉我去逛街(一逛街就两腿沉重、哈欠连天的人,大概也不会有人总叫上去逛街吧),于是服装搭配就成了一件纯靠自我觉悟的事。

那么,这样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我给服装搭配建了个唯象模型。

我想肯定也有其他人像我一样生活经验比较少,这篇文章或许会对他们也有些用处。

 

——颜色才是第一位——

我们人类的视觉特点,是在长期的地球环境之中演化的结果。我们与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所以才有这样适宜生物生存的地面温度。而与之相应地,能够到达地面且被我们的双眼所感知的可见光(来自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其波长通常在390nm到700nm之间。通常情况下,看见绿色使人心情舒畅,这是因为人眼对555nm左右的光最为敏感,这个波长恰好落在绿光的范围内,也即处于可见光范围的中间部分[1]。

当我们粗略地看一个人的服装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是什么?在体型和脸一致的情况下,我们最先注意到的不是他/她的衣服材质、款式、上面的花纹,更不是衣服的品牌,而是整体的颜色分配。所以服装搭配中,私以为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颜色,而非材质和款式。

多数情况下,人类的舒适感和审美离不开自身的生物属性。我们不喜欢环境太热或太冷,人太胖或太瘦。如果一个人的五官哪里都毫无特色,我们不喜欢;但如果哪里都与众人太不一样,我们也不喜欢。我们的大脑喜欢适中:适中的温度、适中的大小、适中的信息…

对大脑而言,怎样的东西算是信息呢?关键词是:变化;用物理的语言说,也就是熵。

就如我们若持续听一个频率的声音,大脑会感到无趣一样,眼睛若只看到一种颜色,大脑也会感到无聊。前者是时间上的不变,后者是空间上的不变。但若反过来,我们听到一堆嘈杂的声音(频率分布很乱、且快速变化),或看到特别多种颜色混杂在一起,也会感到厌烦。前者信息太少,后者信息太多。

单一颜色信息太少,那么怎样的颜色信息太多呢?请看下图的色环[2]:

色环中间的三角形是三原色,中间三角形周围环绕的三个三角形是三原色中相邻的两种混合而成的颜色。如果颜色搭配限定为两种,则外圈的环上恰好相对的颜色(反色)搭配起来,信息就比较多;距离较近的那些搭配起来,信息相对少。而信息最多、对眼睛最有冲击性的,就是三原色与其反色搭配起来的情况。

人们之所以常说“红配绿,臭狗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然而,过去黄土高原上的农人经常这么穿,这是因为黄土高原上一大片全是发灰的土黄色,而且可能走很远都遇不见一个村一个人,行走其中的人需要增加自身的信息量,这样一旦发生什么危险(比如遇到狼),比较容易在这样大片土黄的背景中被人识别到。

在搭配服装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人眼所接收到的总体信息量。如何刻画这个信息量呢?

假设眼睛接收到的各种颜色在色环上所处位置的角度为一个集合(角度取值在0到360度之间):

我们把一个人穿了一身衣服的图整体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到总面积为1,此时第i种整块颜色的面积为Ri,也即随便在图上点一点,点到色块i的概率为Ri。

为了刻画颜色在人眼中的信息量(或说对眼睛的刺激程度),我们定义一个量,叫“颜值”(我就是故意的):

这里第一项表示对于任意两个颜色,求其夹角之间距离,然后把所有的情况加在一起,第二项表示对颜色整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给出的信息熵(香侬熵)。

第一项这样写的原理很好理解:颜色相差越大,信息量越大。互为反色的两种颜色,其角度差是最大的。

第二项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如果一种颜色占了很大面积,其余对比鲜明的颜色点缀其中,不会太难看(下图最左背景是绿色,模特系了红色腰带,但因为面积不大,所以不太难看[3]);如果颜色分布得均匀,但总体数量不多,也还好(下图中间[4]);如果颜色种类又多,又分布得很均匀,一般就比较难看了(下图最右[5])。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1、 黑色与白色本身不算彩色,作为背景与其他各种颜色搭配起来都可视为不增加信息量。但有两种情况例外:黑与白搭配起来;或者黑/白自身在空间分布上不是整块,而是有变化的(比如黑红条纹)。

2、 计算颜值时,不仅要考虑衣服本身,也要考虑人脸和所露出皮肤的颜色,甚至也要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因为对于眼睛来说,脸、衣服、人所处的环境都是整体颜色信息的组成部分。正如过去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喜欢撞色搭配,不同地区的人在着装上有不同的风格,各自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宜,也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服装搭配上的体现。

多数亚洲人穿黄色、橙色不好看,是因为多数人的肤色偏于黄色系,“颜值”太低。格子衬衫不容易穿好看,是因为衬衫“颜值”太高,我们的脸又往往信息量不够低(有人不够白,有人长痘痘或斑)。而“一白遮百丑”也就好理解了,因为白色作为背景不增添信息量。

“颜值”适中最好。太小了,多数人如果长得不够白,穿一身全黑都不容易好看;一个肤色苍白、头发也是银色的人,穿一身白色长袍,而无其他点缀(比如颜色鲜艳的口红、围巾、发饰、或叼一枝花等),也很乏味。太大了,比如上图中最右,也难看(我特地选了几个女孩身材都很好的图,并遮掉了脸来对比)。

如果单独、整块的黑或白是没有信息量,那么与此相应地,往信息量高的颜色里添加黑或白(像用调色盘调颜料一样),也就是一种减小信息量的办法。正红配正绿不好看,浅粉配墨绿就可以;黄配蓝不好看,土黄配墨蓝就可以。

 

——款式与材质——

考虑款式和材质时,相应地,也可以用信息量来衡量搭配的适宜度。这里提供信息量的不是颜色,而是粗细与长短。同样地,需要把人本身放进信息量的计算中。虽然总的来说太胖了或太瘦了怎么穿都很难好看,但我们至少可以考虑自身情况避免一些错误。

我们把一个人的身体按各部位的粗细分布来看待,并且考虑加上衣服后整体的信息量。我们把款式按复杂程度来分类(比如有花纹、系带等就比较复杂,直线无装饰就比较简单),把材质按软硬、蓬松或垂顺,反光程度来分类。对眼睛来说,有装饰意味着信息量多。材质越硬、越蓬松就越容易显得体积大(这部分身体在视觉上变粗),越软越垂越贴近身体原本的粗细。比如一个下身胖的人穿有一定垂感的裤子,就比蓬松或硬的材质显瘦。材质越反光,与一般而言不反光的环境搭配起来,就给眼睛更多信息,哑光材质则会吸收光,与环境的冲突也就变少,信息量就变少。

搭配就需要考虑身体不同部位的粗细、反光多少,分别作为一个整体的分布,这两类分布同样可以各自对应于一个熵值(即整体的信息量)。熵值越适中越好。

 

举例

一个很瘦的男生穿了一身紧身衣紧身裤,上下一样细,信息量低,不好看。

一个上身胖的男生穿了一条材质很硬的裤子,上下都粗,不好看。

一个胸大的女生穿了一条不收腰的裙子,那么她会变成一个筒状,上下一样粗,不好看。

一个瘦瘦的女生穿了件很宽的上衣,外加一条紧身裤,信息量适中。

一个上身胖的女生穿一件蓬松材质的裙子,上下都粗,信息量过低,不好看。

一个很瘦的人穿一条隔十厘米就来一圈花边的裙子,信息量过高,不好看。

一个人穿一身光面材料的衣服,信息量太多,不好看。

一个人穿一身哑光材料的衣服,拿一个光面皮包,信息量适中,好看。

一个人穿一身“颜值”高的衣服,搭配光面的装饰品(比如树脂发饰、金属手表),信息量太多,不好看。

一个很白的人(自身信息量低)穿一身“颜值”高的衣服,搭配粗布饰品(哑光、信息量低),信息量适中,不难看。

 

为何不同身高的人适合的款式也不同呢?

考虑到整体粗细分布的信息量(熵),就比较好理解了:一件长风衣,小个子穿上露不出腿,整体差不多粗细,信息量太低;但大个子就能露出一部分小腿,与大衣宽大的下摆比起来有了变化,增加了信息量,所以不难看。

 

综上,从信息的角度考虑服装搭配,就可以给出多数情况下较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与其他网络资源

[1]zh.wikipedia.org/wiki/%

[2] :::::: 色彩原理教學網站 ::::::

[3]胖MM也要穿洋氣,超胖的模特來教你

[4]Autumn Leaves Model Girl Photo wallpaper

[5] 说你是村姑?其实不是你长得丑,而是你不会穿衣!_时尚_万花镜

[6]Osorio D, Vorobyev M. Photoreceptor sectral sensitivities in terrestrial animals: adaptations for luminance and colour vision[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5, 272(1574): 1745-1752.

[7] Jacobs G H. The distribution and nature of colour vision among the mammals[J]. Biological Reviews, 1993, 68(3): 41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