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因为某些事做得好就“看不起”他人?

2020-07-09 0 作者 墨冰土

因为这类人往往默认“看得起”是一件需要符合某种指标才能实现的事。

持有这种思路的人,不仅会以这种方式看不起他人,其中不少人还会默认某些事做得比自己更好的人理应看不起自己,一部分人甚至将这种评价内化到针对自己,认为一个想象中完美的自己看不起真实的自己也是应该的。

被指出了一个客观的缺点,这类人的反应通常是“某人看不起我了,真伤自尊/令人火大”。

根源上,这是我们的社会对参差多态的人之天性的不包容所致。

一旦被“看不起”,通常意味着现实利益的极大损伤,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多数人不得不尽力避免被“看不起”,也不得不避免去评价关系不够紧密的他人。就算是完全出于好意的理性建议,在这个大环境下,也许依然会给对方带来某些现实问题,或者被人误以为是有恶意。

整个大环境总要在某几个很狭窄的指标上去给人打个分,然后依此认定一个人的等级尊卑。人们就这样被“看不起”或者“看得起”,不存在真正被当成一个人的那种尊重与理解,甚至多数情况下也不存在选择逃离这种死板打分体系的自由。所以我们多少都会有类似的恐惧感,这来自于客观环境所蕴含的危险。

评价体系脱离了人的多维本性,那就必然是不公道的,是片面的。事实上,读书只是“生活”这件事里很窄的一个维度。而如果失去了多维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标准,美几乎就没有存在空间了。

可以试着按一种“承认一个人在我可见的各种事上都做不好,但是这不意味着他/她就不应该被当作一个人给予尊重”的思路考虑问题,不以“打分”方式去看待人,而以审美的方式看人:尽管我眼下并没觉得某个人美,但是不意味着他/她就没有欣赏价值,他/她在其他人眼里也许是很美的,或者他/她的丑也有其价值所在,未来若有机会了解更多信息,我或许也会开始欣赏他/她,或者至少,因为他/她而感到这个世界更有趣,再或者,觉得丑陋也是值得爱的。

这样我们比较容易去掉对世界的认知屏障,也会更懂得欣赏和包容自己,还会更有利于改进某些做得不好的地方。

被指出了一个客观的缺点,这类人的反应是“哦,那我确实有这个问题,如果我在意这件事能否做好的话,我就努力改进一下”,而不会感到自己被冒犯了,然后为了避开危险、保护自己,气急败坏地拒绝承认事实,拒绝接受批评建议。

对这样看世界的人来说,当然也会有“这件事他/她做得比我更好”“那件事他/她做得不如我”这样的客观认知,但却很少会产生“看得起”“看不起”这种念头,不论是针对他人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