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流量赚钱,难在何处?

2020-05-06 5 作者 墨冰土

靠网络流量赚钱,在当下这个时代往往很难。

 

这是因为:

靠流量赚钱,若不是靠经营一个有长期成长性的个人品牌,拥有一定曝光度,因而被商家发现,以建立更多直接的线下合作,再一起将合作产物投向市场,赚取利润,那么本质上就要靠有趣的内容“带货”扯上关系,不论这个“货”是某种形式的知识或艺术品(这里特指向观众介绍他人所创造的产品,而非自己原创的,否则就不是“带货”模式,而是本质上的第一种模式),还是某种衣服、化妆品、零食。

然而“带货”这个行业,在当前条件下,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

 

带货网红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的是人们缺少精力或能力识别好货,又想买到好货的需求。不同的带货网红也许有不同的偏好,但他们都可以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得以共存,这是因为其各自的观点具有一定独立性,所满足的是各自的那部分读者/观众。

 

带货网红的推荐之所以可信、有价值,是因为他们的批评拥有充分的独立性。

 

然而一旦带货网红要接广告赚钱,就必然意味着将自身利益与商家绑定,或是与能产生更大流量的内容创作方向绑定,那么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就很难再有同等的独立性。

带货网红越要多赚钱,就越丧失独立性,也越发丧失了读者/观众眼中的价值,也即他们的立身之本。

另一方面,如果做的是化妆品、零食这类纯粹的商品推荐,同类商品总是有限的,其中的优胜者也有限,人们在同一品类中的需求也有限,所以带货网红很难在“帮人们筛选好货”这件事上拥有长久的价值。毕竟,人们一旦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货,直接去买就好,不必再看网红的推荐,网红也就赚不到这份广告费了。

 

所以,不论带货网红的初心如何,都将不得不为钱出卖信誉,导致自身在读者/观众眼里产生“失去价值”的观感,走进带货事业的死胡同。

更糟的是,带货网红不光要承受失去信誉后的万千指责(粉丝越多,指责越多,越可能发展成网络暴力),因其生存依赖于与商家的利益绑定,越带货,就会越将自身异化为商品经销流水线上的一台机器。但人终究是人,在这样的异化过程中,绝不可能毫无痛感。

然而,不论带货网红如何一批批死掉,带货行业依然会生生不息。因为换掉一台用够年限后坏掉的机器,对主人来说丝毫不值得心疼,总有更新、更便宜的机器可以换上去。

 

经以上讨论,还可推出一条结论:带货网红必须让自己的内容拥有长久的浏览价值,这取决于其“有趣的内容”部分的含金量,也取决于所带的“货”的品类。比如说,带“快时尚”行业的货,所创作的内容,就很难有长期的浏览价值;而审美的基础概念构建,则拥有永恒的价值。若仅仅是做一条条有时效性的广告,这条路必死无疑。

 

那么,除了接广告赚钱之外,带货网红还有其他出路吗?

还有另外几种可能的模式:

模式一:与商家之间保持相互独立,由读者为高价值的信息付费;

模式二:借由页面算法自动展示相应广告,以保证其在创造信息之时,并不知晓这些信息会与哪个商家扯上关系,以使其主观意图与商家相互独立,从而保证其批评与推荐的独立性。

(注意,这里所指的广告,即便展示起来是依赖算法,但其收入需要与带货网红直接挂钩,网红分一部分,平台分一部分,否则只是平台赚到钱,网红却是毫无收益的。Google有此类业务,但并非所有具备广告属性的平台都有类似属性。)

 

所以,若要靠流量持续性地赚钱,有赖于以下几个条件:

1、发达的技术

保证了页面所展示的广告能够切合其读者/观众的真实需求。这样既不令读者太过厌烦,也能真正激发购买,使广告商获利,形成良性循环。

2、完善的法治或高水平的网络平台运营

使投机者缺少生存空间。让那些靠虚假广告赚取超额利润的(始作俑者不论是商家还是网红,这都让读者无法获得有效信息),或是靠刷假流量,或以抄袭等侵权行为获利的(劣币驱逐良币),全都行不通。

(反之,一旦投广告失去足够效应,商家就会倾向于降低单位流量的酬劳,降到极致,网红就没法再靠流量带货生存下去。)

3、先进的文化与教育水平

有足够的读者/观众意识到要重视时间的价值,充分理解信息背后以抽象形式付出的劳动所具有的价值,并产生出更多对高水平信息的需求。

 

我原本想的是:模式一需要的是第三个条件,模式二需要的是前两个条件。但再一想,意识到若是对于社交网络的话,模式二或许也需要第三个条件。

 

若没有具备足够文化素养的读者群体,很难将高质量信息的创作者筛选出来。这是因为人们想要的价值,与人们由于自身欲望等原因所做的实际选择,往往不完全重合。比如,一个人明知自己需要读书,却看见了一篇带有劲爆元素的文章标题,点进去后发现内容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只是能刺激自己的焦虑感,让人忍不住去看,看得心烦气躁,之后才意识到后悔,但注意力却已经被分散,忘记一开始要看的是什么了。之后,仍然一次次难以克制这种冲动,掉进类似的陷阱。

 

若能靠平台自身为人们选出他们真正所需的信息,过滤杂质,或许能反过来塑造读者/观众,逐渐建成良好的生态。但这客观上增加了经营者的操作难度,是否有这个选择,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尤其是一个平台做大后,纯靠人力运营,成本过高,很难不依赖算法。算法对于纯技术类的内容,或许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有效筛选,但对文艺、娱乐类,则通常很难做好。

 

不过,模式二还有一种玩法,就是不把自己放在众多繁杂信息中去竞争展示机会,也就不依赖于任何平台的算法和管理水平。但这需要“带货网红”能极大地满足大量读者/观众的需求,与其自身所选的领域与其能力,还有进入领域的时机,都有很大关系,难度极高,同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以,若无足够的运气,或有其他不算差的选择,还要考虑将“带货网红”作为职业,就务必要慎之又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