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35岁失业”的思考

2020-06-28 2 作者 墨冰土

如果选择本质上吃青春饭的行业,在同行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一旦公司遇到困境,又没有法律约束,员工35岁失业就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因为到了这个年龄,体力注定比不过刚毕业的年轻人。

这类行业有一些典型特点,比如:

1)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加班常态化。因为不需要高等级的思考能力,产出量本质上依赖于体力。尤其当公司遇到困难时,就不得不靠拼命压榨员工来增加产出。

2)或是其公司创造的价值不需要工作者经过漫长的知识与技能积累过程,更依赖于纯粹的技术工具更新,或是技术工具更新过快。技术工具的更新只需很少的人来做,其余人的工作就是流程性的;或者是前十年用A工具,忽然全换成B工具了,那么对老板来说,当然是用年轻人更好、更便宜。

3)或是行业发展与相关市场处于不成熟状态,或是极度依赖资本而非人的才能,使得公司没法直接以较少的资本,获得来自稳定市场的成比例的回报,因此非常依赖投资。这样公司的盈利很大程度上不可预期,融资一旦遇到困难,或市场一波动,公司就难以为继,老板就不得不裁掉一部分人,来保证公司活下去。

4)或是行业中个人的技能发展受制于技术手段、市场规模或制度性的限制,因而存在上限。那么年轻人没过多久也能学会全部技能,还比老人体力更好。

5)行业里老人比例很低。(这是一个能直接观察到的信息)

以上分析可知:这种行业里的裁员,与你个人优秀与否、努力与否常常无关。除了一些常见职业外,参考一下模特、运动员,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他们过了35岁都会越来越不容易赚钱,这与个人天赋与努力关系也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

1)本质上属于“青春饭”的工作,收入未必都很低。收入常常取决于公司的回报率(虽然老板总是比你拿得多,但不同行业/公司的普通员工平均收入也有差异),而在部分行业里,利润与多数员工的能力关系很小,甚至与老板的管理能力也未必有很大关系,却主要取决于公司能否较早占住某块市场,以及产品所属的类型是否能获得较高利润。所以,我们不能以为高薪就意味着工作性质不是“青春饭”。

2)类似地,我们也不能以为高学历就意味着所做的工作必定不是“青春饭”。因为这也可能是行业回报率高,导致劳动力竞争激烈,所以在生产需求上不必要的情况下,强行拉高了员工的学历门槛。

以上分析可能令很多人沮丧,但我们可以反向思考问题:如果选了技术门槛高、经验很重要、技能不存在上限、市场需求稳定、回报确定性高的行业,那可能多数从业者到35岁左右才开始发力,50岁才成熟,70岁还不至于要退休。

后者的例子有医疗、教育、法律相关的工作,还有各种设计类,或是建筑等刚需性质的传统工程行业中高度依靠知识储备与经验的脑力劳动部分。

此外,即使没有所谓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如果是政府资金支持的工作,回报确定性也很强,比如大学教授、科研机构工作者、公立学校老师、公立医院医生、公务员。

注:这类行业未必收入水平有多高,不过也未必需要很高的学历。

P.S.:文学艺术创作,或是类似行业,也要靠多年积累才能达到一定水平,越老越好。但是这类永远要走在时代前列的行业,几乎注定不会“成熟且稳定”。事实上,科研也有类似性质,但文艺创作并没有科研那样依靠政府资金支持的条件,这是因为它无法在未来被用到工业、军事、航天等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有关的重要领域。因而就从业者的普遍情况来说,文艺创作的回报并不像其他几个行业那样可预期,所以没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