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家庭生活中总是母亲表现得不快乐,也让他人不快乐?

2024-09-06 1 作者 墨冰土

在许多家庭里表现得不快乐,并且总是夺走他人快乐的通常是母亲,这是为什么?

私以为有以下几种可能原因:

1)在多数家庭中,母亲承担的琐事最多。

备菜、洗锅碗瓢盆、倒垃圾、刷厕所、清理浴缸、整理衣服……加上家里各种小而繁多的生活用品要定期采购、整理,这些做起来没趣味的琐事很容易使人一整天忙个不停,却又因为做过以后又脏了、乱了、消耗光了,很难获取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于是让人心绪烦乱,心理能量降低。

2)在多数家庭的分工里,女性在工作上的分工权重更低,事业成就更低,这在我们当前社会的评价体系中,可能会让她们对自身有更多的自卑感和无价值感,因此希望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获得掌控感。但她们很多时候没有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获得生活掌控感的方式,于是通过抱怨来发泄这种感受带来的负面情绪,又通过挑剔、指责其他家庭成员来获得一种自己在家庭中多少能掌权的感受,或是自己不开心的同时也希望拉着大家一起不开心,以此来寻求心理平衡。

注意这里只是说多数家庭统计意义上如此,当然也存在很多家庭里女性成就更高,而那种家庭里的女性表现出不快乐同时让其他家庭成员不快乐的行为也要相对少一些。

3)快乐不是一种什么都不做自然就会得到的东西,而许多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培养出在平凡生活中自主地寻找、享受并维持快乐的能力,这种特质越显著,越会把内化的自我要求也施加于其他家人身上。

沉浸于某项娱乐并感到快乐,在很多女性那里常被视为一种应该感到惭愧的事。而与之相反,所谓“男人至死是少年”,其实是男性更多地被允许甚至鼓励去享受快乐的过程。一个女孩子如果整天笑哈哈地到处玩,会被说成“假小子”“不够乖巧”“以后没人要”……

传统而言,女性在培养方向上更偏重于未来家庭中的工具,没有主导自己该做什么的权限。

她们从小除了学习以外,有多少真正纯为了快乐的娱乐活动呢?学做饭、学烘焙,是为了用“心灵手巧”“贤惠”的特质吸引潜在的对象。学艺术,是为了培养气质,以吸引潜在的对象。逛街买衣服、做头发、做美容,也是为了打扮得更好看以吸引潜在的对象。参加体育活动,多数也不玩什么球类,而是跑步、瑜伽、跳操……总归还是为了保持美好的体型,以吸引潜在对象。在运动中,为了达到目的而去忍受这一过程的居多,真正发自内心喜爱这些运动并因为喜爱而去运动的女性少之又少。

而女性被规训的程度越深,就越会把这种思维也套用在对待他人上。想想看,有多少女性谈恋爱时看见男朋友玩游戏,就觉得是在做一件不务正业的、不应该的事?还有许多女性对白瘦幼风格的男性的欣赏,也是由于内化了社会施加于自身作为女性的那种审美偏好。

 

其实不仅是女性,不论男女,越是老一辈的从小成长环境比较苦的人,身上这种不快乐以及让他人不快乐的特点越显著,原因都离不开由于从小生长环境艰苦,生活方式上更多地强调人的工具属性,没能习得较为容易获得快乐的方法和与之匹配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