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高智商者的“智商税”

2020-06-15 0 作者 墨冰土

从小到大,历史课本上记载的,都是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语文课本里的作者,都是有名的文学家;数理化课本里的公式、定理,也都以一些伟大开创者的名字命名。

小学到中学的走廊里挂着的,常常是一列名人画像,配着一句他们说过的正面的话,以此来激励学生好好努力考高分,朝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之重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方向奋勇前进。

于是,在整个环境这种把成绩和远大抱负联系起来的灌输下,不少一向能考高分的孩子就以为自己也会凭借聪明与努力成为其中之一。(这还是其中比较有追求的少数优异者,不是仅仅想要压过别人,而是想要成为伟大的人,为社会大众做出青史留名的贡献。)

他们不知道多数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在他们的年代拥有怎样的初始条件,而自己的位置,对应到那个时代,也许连不被饿死都是奢望,连古代的“寒门励志故事”中那个“寒门”的门槛都摸不到。可是历史从不记录这类数量庞大的高智商者的姓名,也就更不会给这类人留下什么有普遍参考意义的故事了。

他们越是聪明,在“成绩”上领先的时间就越长,越是很难反思这种单线程思维的局限,很难明白聪明努力的个人之外,还存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所以很难接受自己实际能达到的水平(虽然也许已经不错了)。不论在世俗意义上,还是在超脱世俗的意义上,他们可能都会反复问自己:“我这样聪明又这样努力,已经拿到那么好的‘成绩’了,可为什么会一事无成呢?”

少有人告诉他们这个目标本身就是幻梦。你智商再高、再努力,就算之后把这个问题想透了,明白自己过去的认识错在哪,也几乎不可能在已有资源基础上做出那样的成就。而你做到的事情,或许已经很难得了。这个多维的、复杂的世界上,还有许多值得追求的事,完全没必要把这些当作唯一有价值的事。

老师可能是出于好意,但更多的,也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就告诉他们要以伟人为榜样。

父母只想看到孩子考高分,拿出去炫耀倍儿有面子,甚至他们也发自内心地以为“聪明+努力=好成绩=飞黄腾达的人生”,因而想不到去提醒。

而有些心狠手辣的老板,就希望他们认准“聪明+努力”这样的人生信条,只会埋头苦干,遇到困难,也不会系统性地分析各方面原因,也不会主动摄入其他领域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却一股脑把问题都归到自己在纯技术性的方向上还不够聪明努力。老板甚至可能有意让他们在996中毫无精力去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与他人交流或探索其他方向,这样他们就永远跳不出思维局限,什么都不抱怨,心甘情愿拿更少的薪水,不要升职,专心致志为老板的事业额外奉献更多血汗。所以这类老板也很少说。

于是这些高智商的孩子,也许就这么追求“成绩”一直追到成年,有些甚至到中年,在一个远超自己想象的复杂世界中,非常聪明又非常努力,却始终得不到预期的东西,甚至连俗而又俗的生计问题(比如买房)都要担心,很容易就掉入严重的、持久的耻感和挫败感中。

而他们那些比自己更可怜、更无能的父母,却又常常对此不解。整个环境的意识一向就把“高分”和“伟大”绑在一起,从没主动反思过这事有多荒唐的人们,还会责怪他们怎么能这样“没出息”“恰烂钱”,白白浪费了“培养国之重器”的教育资源。这把原本就缺乏资源与机会的他们推向了更加孤独且无助的境地。

太过习惯“聪明+努力=好成绩=成功/伟大人生”的高智商者,还很容易把这种思路线性外推,进而以为那些身处高位的人,一定拥有着高到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智力水平,同时还努力到极致。所以我们经常看见一些明明思维水平不差的人,却会集体膜拜某些很蠢的富二代,或者长篇大论地分析某个有钱有权的人随意抛出的一句狗屁不通的话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谋远虑。当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法从逻辑与事实上证明这些信息的正确性时,甚至会自我洗脑,并谆谆告诫那些批评者:“如果无法体会其中高妙,一定是因为自己见识短浅,看来还得更加努力。”(因为信息资源的匮乏,又太过盲信一直以来那种单线程的“聪明+努力”,他们在理解这类事的努力方向上可能也是错的。)

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些人把“坑有钱人的东西”误当作“针对高智商者的智商税”,其实正是把”有钱人”与“智商高的人”划了等号,这同样是将“聪明努力=好成绩=成功/伟大人生”的思路线性外推所导致的荒唐事。

P.S.:我不愿嘲讽那些被收了智商税的人,因为我曾经也算其中之一。这里只是提个醒,共勉。

 


 

有人问:

看过几个人写这种方向的答案,我有三个问题真心讨教,其中主人公都是文中描述的人(高iq,做题家,初始条件low):①在高中时某学霸意识到了这个情况,该怎么做②在年近四十时某“做题王”意识到了这个情况,该怎么做③大厂小厂奋斗b们意识到了,该怎么做? 除了zs和继续努力两个选择外,还有什么选择能让未来变得更“好”?

不论什么阶段明白过来,都来得及做出改变,都可以让未来变得更好。文章其实已经都提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

1)孤立性地看待自我发展,而没能把自己与一个更庞大、复杂的系统结合起来考虑。

2)目标过于单一,没看见其他可能的努力方向。

3)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努力方向与方式不完全匹配,却在缘木求鱼的过程中自责自恨、怨天尤人。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

1)把自己和环境、资源等一切影响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充分意识到其他因素的存在,通过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也通过实践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拓展信息来源,进而充分把握自己能把握的,在此基础上,把努力的方式与方向,以及努力时的心态,往更有效、更切合实际的方向调整。

2)在对这个世界充足而全面的认知基础上,了解其他人生目标的存在性,不必局限于老师和父母通过长年灌输所指向的一条那么窄的路。

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

1)如果是一个高中学霸,他/她应该明白这时候自己能把握的资源很有限,好的分数是获得资源的门票,但它本身是没什么真正价值的。所以要把分数当作手段,而非目的,这样即使在分数上不是每次都能做好,也不至于太过患得患失,心态崩溃。

2)如果是,20-30岁大厂小厂年富力强的普通员工,就要学会站在宏观角度考虑自己所在的行业以及公司的走向是否与自己的能力与人生目标一致,并且在具体策略上,应该结合环境、家庭与自身特点去制定计划和端正心态,而不能把一切都归于技术性的努力。如果发现所处的环境与自身在宏观方向上有矛盾,若有其他合适的机会,也不是不能换公司或转行。

3)如果是40岁,通常工作上的选择面很有限,至少也同样要在具体策略上结合环境、家庭与自身特点去制定计划和端正心态。

 

不论是谁,应该意识到某样别人灌输给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唯一且必须的人生追求;而且,就算是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也总会因为环境、资源和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时刻存在着导致不成功局面的可能性。那就要多多充实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灵活应对,尽人事、听天命。

此外,我们完全没必要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唯一的事业上。既然世界原本就是多维的、复杂的,还可以在其他多个方向上同时发掘一下,哪怕只是作为业余爱好,也未尝不能创造独特的价值。

 

有人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这与我所说的完全没有矛盾。

我们可以永远不失去仰望星空的精神追求,但也只有在脚踏实地、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做出有效的努力,才能更接近理想;只有百分之百地接受理想更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客观事实,甚至主动追求世俗眼中的“失败”,才能达到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境界,敢于向着理想坚持努力下去。否则就只是一种缘木求鱼、好高骛远的庸人自扰罢了。